下关电厂搬迁后烟囱将保留
新华报业网讯 电视剧《奋斗》里面,让许多人印象深刻又羡慕不已的是那一群年轻人居住的开阔又具有怀旧时尚气息的“LOFT”老厂房。在下关滨江开发规划中,下关区的重要地标之一,建于民国时期的下关电厂的旧厂房就将被打造成这种风格的创意产业园。
搬迁后的电厂保持以前的模样
在离下关电厂还有一公里远的地方,记者就看到那最具标志性的烟囱,红白相间,高大耸立,相伴左右的则是结构复杂的巨型发电设备,在旁边日益多起来的现代化办公楼衬托下,显示出的是与现代化城市不太相符的大工业时代的气息。电厂始建于1910年,是中国第一家官办发电厂,曾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如今已搬迁。
厂门口虽然依旧设置着传达室,但是对于来往的陌生人却并不加以阻拦,高大的烟囱也早已没有二氧化硫气体飘出。记者走进其中,只见四下里十分安静,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影,偶有来往的车辆,仿佛时间已经凝结在此。随处可见的路牌还用红字赫然写着“限速5公里”,而“严禁明火”、“严禁鸣笛”的字迹也显示着当年生产的一丝不苟。
煤炭棚、滤池、油库、锅炉……一路上,记者看到这些电厂独有的场所和大型的发电设备,它们大都保留着搬迁前的位置和样子,只是停转多时后,滤池被繁茂的爬墙虎爬满,煤炭棚里钻出了流浪的猫狗,而矗立的大型发电设备中则传出一阵阵鸟儿的扑腾声和欢叫声,想必早已成为它们新安的家。
国民党溃败时曾打算炸毁电厂
“最开始是4万千瓦,后来涨到9万千瓦,再后来25万千瓦……”解放前就进厂的罗师傅说起电厂历次增加的发电规模,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下关电厂的前身是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下关发电所,1919年,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长许肇南创办,当时安装了两台0.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这是我国官办电厂中,安装的第一台汽轮发电机。1927年,改名为首都电厂。1933年续建两台1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成为我国电力史上一大创举,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更名为下关电厂,此后,发电功率屡屡提升。
下关电厂也曾经历过许多的悲情往事。1937年12月,大批日军冲进电厂,将数以千计躲避在此的难民全部押至煤炭港江边拘禁,后分批用机枪轮番扫射,使所有难民全部倒在血泊之中,这其中就有下关发电所的47名工人。
1949年4月中旬,南京陷入了混乱状态,国民党军舰封锁下关江面,致使燃煤运输中断。为了维持发电,工人每人掏出两个银元,向三汊河购买煤炭,渡过了断煤停电的难关。4月21日,国民党已经溃败,他们在混乱中有着炸毁电厂的想法,发电所所长杨定安抱病赶回主持工作,采取果断措施,合上闸刀,围墙电网通电,封锁进厂通道,工人分为2班,24小时连续工作。直到4月23日,南京解放,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电厂发电没有停止一分一秒。
厂长办公楼当年曾住过汪精卫
电厂退休职工耿师傅告诉记者,厂子里最有名的建筑还要数西南角的那栋“小红楼”,红色的砖头、黄色的墙壁,黑色的瓦片,如今这栋楼已几乎全被爬墙虎覆盖。据了解,这座小红楼则是唯一幸存的原版正宗的民国建筑,该楼还曾是汪精卫的办公楼。“我在厂里工作的时候,这里是厂长办公楼。”耿师傅说。
而下关电厂的地块则有几个规划方案,譬如被用作公共空间,做绿化配套;或做娱乐项目,建设大型旅游服务接待中心。最有可能的是,将电厂内部的老厂房和办公楼,整体包装成一个创意产业园。
而赫赫有名的大烟囱也有保留计划,据说有设计人员还曾建议,在大烟囱外围建一个“龙腾虎跃”雕塑,既是保护烟囱也可以把景观协调起来。
本报记者 柳扬 文/摄
-名词解释
所谓LOFT ,就是“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宽敞空间”。
- 上一篇: 小区出新有人趁机盗卖树木?-树木-江苏
- 下一篇: 溧水神秘私家庄园藏宝逾万